網頁

6/24/2014

重塑行銷:行銷思維應成為企業戰略思維《轉》

2014317
“喜歡讀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菲力浦.科特勒先生的《行銷革命3.0》”,“買了這款巧克力的人,同時也捎帶了那種果醬”,“你和上面的這些成功人士都鍾愛這個品牌的傢俱,他們中的8個人剛剛購買了正在銷售的1982年的拉菲葡萄酒”……
聽上去很熟悉嗎?在豆瓣,在京東,在天貓,或多或少,消費者都正在受到這些提示的影響。這些經典行銷句式裡的有用證據,來自於“性感的資料科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達文.波特 (Tom Davenport)創造了這一稱謂,並推而廣之。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則引爆了流行。
這位牛津大學教授留意到2003年一位奧倫.埃齊奧尼的電腦教授開始開發一個叫做farecast的機票價格預測系統;他關注到麻省理工的兩位教授通過一項“10億價格專案”的大資料,在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後,迅疾指出通貨緊縮的發生;他還瞭解到2012年發生在零售商塔吉特(Target)與一位高中女生父親間的故事……一件又一件的新鮮事,就像叢林裡的鼓聲,多數人聽到,少數人意會。
近日,騰訊公司網路媒體事業群總裁、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與“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力浦•科特勒就新媒體時代的行銷轉型進行了一番智慧碰撞,他們的對話思辯讓我們重新思考行銷是著眼於產品的銷售,還是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在消費者主權崛起的時代,更應該重新厘清行銷的戰略價值。
大資料行銷能友好套牢用戶 消費者主權空前彰顯
舍恩伯格將自己的種種見聞與意會寫入《大資料時代》,他認為,技術正在延伸大腦的極限,大資料時代裡,人們不用費力推演因果邏輯,就可以洞悉事物之間的關聯性。
2012年初,一個男人沖進一家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阿波利斯市郊的塔吉特(Target)超市興師問罪:為什麼超市不停地向其就讀高中的女兒郵寄嬰兒尿布樣品和奶粉配方的折扣券?幾天過後,當超市經理打電話向這位父親致歉,那位憤怒的父親卻道歉說:他的女兒確實懷孕了,預產期在八月份。
塔吉特總部利用大資料進行相關性分析,已經為時多年。他們可以在不與准媽媽們對話的前提下,預測一位女性生活軌跡的變化:單身、結婚、懷孕。塔吉特的資料分析團隊,在查看准媽媽們的消費記錄之後,找出了20多種關聯物,通過這些關聯物對顧客進行“懷孕趨勢”預測,並寄送相應的優惠券,為消費推波助瀾。
故事裡的這片尿布讓許多公司看到依靠大資料的新行銷模式:從娃娃抓起,讓媽媽上鉤。塔吉特這樣的大型連鎖超市熱衷研究始于嬰兒用品購買的消費習慣。當媽媽開始熟悉一個品牌,瞭解一家店面,習慣一套購物方式後,媽媽和嬰兒就會成為被“友好套牢”的長期消費者。
最為關鍵的是,她們的消費價值,如今是可以用代數程式精確計算和預測出來的。假如媽媽一時忘記了購買,像吃藥一般準時的促銷就啟動了。
塔吉特的大資料行銷並非CMO(首席行銷官)們聽到的第一陣傳遞變化的鼓聲。第一陣鼓聲應該來自1995年,一些商業公司在美國為普通家庭提供撥號入網的服務。此後,數位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互動行為模式。
數位化媒介開始取代傳統媒介,成為更為主要的資訊載體和互動平臺。新技術實現了人的延伸,被愚弄的消費者似乎可以洞悉更多關於產品與品牌的秘密。富資訊和社交媒體,空前彰顯了消費者主權。長尾和免費現象的出現,導致傳統的定價策略和管道策略不再奏效。
聞鼓心慌者,容易歎出行銷已死的悲觀論斷。
短視症將耗盡公司壽命 行銷思維需升級
行銷已死否?
下結論前,不妨重溫一個著名的小故事。哈佛教授希歐多爾,萊維特(Theodore Levitt)曾經告誡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顧客不是想要一個1/4英寸的鑽孔機,而是想要一個1/4英寸的孔。1960年萊維特在《哈佛商業評論(微博)》上發表《行銷短視症》, 他的觀點是:大多數企業過於強調著眼于賣方需求的銷售,忽略著眼于買方需求的行銷。想像力的缺乏導致公司患上行銷短視症,行銷短視症終將耗盡公司的壽命。
事實上,在萊維特之前,另一位大師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1954年,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出版了影響深遠的著作《管理的實踐》,他在書中提出企業的目標就是創造顧客,因此它只有兩個核心功能:行銷和創新。
德魯克和萊維特在50年前定義了行銷的內核:創造顧客,以顧客為中心。只不過,時過境遷,我們有時會將一些長期行之有效的方法論誤以為是行銷本質,例如著名的4P理論。4P理論源自美國西北大學,由行銷學之父菲力浦.科特勒完善,並最終著述成為行銷學的“聖經”《行銷管理》。
4P理論的清晰易用,容易令操盤手忽略科特勒與德魯克、萊維特的共識——行銷的本質是以顧客需求為中心,而陷入到具體的廣告、定價、管道、促銷等策略,甚至不自覺地回到生產導向性思維裡。這不是科特勒樂見的。
在科特勒看來,行銷思維等同于戰略思維,如德魯克所說,公司的目標是創造顧客,唯有行銷和創新,才能實現這一終極目標。
科特勒在與劉勝義的對話中,重述了萊維特寫過的另一個故事:美國鐵路公司在航空業興起後的衰落,是源於狹義的行業定位,他們將自己視為鐵路公司,而非為人們提供運輸服務的公司,他們並未意識到來自“替代品”的競爭,他們忘記了那個“1/4英寸的孔”的寓言。

以生產為中心的人,看見的是消費主權崛起的威脅;以顧客為中心的人,則看見洞察消費、創造顧客的機會。前者擔心傳統廣告和銷售方式停擺,行銷已死;後者正在淘汰傳統行銷工具,擁抱大資料,洞察需求,重塑行銷。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分享一下